古作网LOGO

国画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轴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4185×101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43.97 MB( .jpg格式)

作品名称:容膝斋图

作品作者:倪瓒

创作时间:明代

原作尺寸:纵74.7cm,横35.5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倪瓒《容膝斋图》

倪瓒容膝斋图_01倪瓒容膝斋图_02倪瓒容膝斋图_03倪瓒容膝斋图_04

局部细节 / DETAILS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1)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1)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2)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2)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3)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3)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4)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4)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5)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5)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6)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6)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7)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7)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8)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8)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9)

倪瓒山水画《容膝斋图》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9)

作品简介 / INTRODUCTION

  《容膝斋图》是元末明初画家倪瓒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创作背景

  倪瓒少小聪明, 早年专意读书, 家中清閟阁藏书数千卷, 经史子集, 佛道经典, 他都专心阅读批校, 所藏法书名画, 亦悉心临学。其书法天然古淡, 有魏晋人风格。倪瓒隐居于太湖四周的宜兴、常州、湖州、松江一带, 常领略这里秀丽清幽的湖光山色, 他的画也多取材于此。

  此画作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时年倪攒七十有二,两年后离世,因此也有“绝笔之作”一说。此画最初赠予其友檗轩,两年后又请倪瓒为其补题,寄赠予同乡的潘子仲医师。容膝斋是潘仁仲休闲居处。

  画面内容

  该图写的是江南春景,平远山水。近处为山石陂陀,林木萧疏,中幅为湖光波色,图上部的远岫遥岑横于波际。这种三段式的构图,是倪瓒山水画的特征之一。其山水取法于董源,石上横拖披麻,皴法清逸。其树法参差变化,结体有骨力,而树头枝梢,每多生意。枯树擦以枯笔,墨色浓淡错综而滋润浑厚。

  此画分近、中、远三景, 近处作平坡, 上植数枝树木, 间或缀以茅舍亭阁;远处作峦头或低矮的土坡。作为近景与远景之间的过渡部分则多为大片空白, 不着一墨, 是为湖水。

  画中落款“壬子岁七月五日,云林生写”,又自题诗云:“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金棱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叠叠清谈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

  作品赏析

  画家对佛道思想的追求,注重对尘世羁绊的超脱,这种思想映射到艺术创作中丰富了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容膝斋图》中设置空亭但不见人,倪瓒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滤秋影”的名句。空空的亭子和无人的山水,后人多认为这种设置是倪瓒内心的表达,是“今世那复有人”的悲叹。

  此图以墨笔画坡陀林屋,远山一角。近景处画山坡石陀,平平的一二层山石,山石皴法是渴笔方折,似有折带皴意,用笔总是干笔皴擦,有时墨色并没有透入纸背,但却没有丝毫纤弱单薄的弊端。近景一带坡岸及坡上植有杂树和瘦竹数株。高短参差不齐,树木偶用蟹爪鹿角技法,以干笔为主,树身多复笔。远岸岚岫绵延,在整个画最上端,使整个画面有深远之感。中景以湖塘相隔,画有草茅亭子,坐落在树木的右侧,对面为横卧的山坡。均出以简笔疏朗,自有一种空阔高旷的境界。这与倪云林的那种甘于寂寞,与世无争的性格十分相近。此画最为典型的即是简约,既不作高枝繁叶,又不为高山大壑,而常常采用疏林浅坡,简淡平远的构图,笔墨极为淡雅,画树墨色层次较多,中锋多于侧笔。近坡皴多染少,皴笔亦特觉清劲。点染皴擦也求简约,不作华奢之状。

  该图采用三段平远式的空间布局。前景是几棵枯树、坡石和屋舍,中景是一坡山,远景水天一色。这样的布局使人感到平实恬淡,简约单纯。这种近坡杂树数枝,远景云山一抹,中隔湖水一汪,最早出现在《六君子图》中,而在《容膝斋图》中发挥得更充分。这种比较稳定的“一河两岸”式的图式所表现的意境,使他的绘画风格达到了“萧疏淡远”的极致。

  该图布置前景时,常用粗而挺劲的线条勾勒出挺拔而气宇轩昂的几棵高大的树。这些树的穿插非常讲究,几棵主株,或高或低,俯仰成趣。或前或后,顾盼照应,让树有自然的深浅和层次,并且讲究穿插避让,使画面生动有变化。《容膝斋图》中的树少有树叶点缀,是几棵枯树,这与倪瓒平时讨厌落叶有关。

  后世影响

  该作品突出体现了倪瓒在章法上的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对后世文人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作品显得明净淡雅,情意温清,有一股空旷寂寞清气照人之感觉,这种画意反映了文人画家的绘画思想,从而对往后明清两代画坛有着较大的影响。

  历史传承

  倪瓒于壬子(1372年)七月五日为友人檗轩作此图,甲寅(1374年)三月四日,复应檗轩之请,将旧作重题后转赠邑人潘仁仲(松泉)医师以为寿,从此《容膝斋图》一直珍藏于潘仁仲后人家中。明正德九年,即甲戌(1514年)十月八日,邵宝应潘仁仲玄孙潘绩(继善)之请,于容春堂为《容膝斋图》作题。明末清初时,《容膝斋图》又先后为李霨、索额图和阿尔喜普所藏。

  清代初年《容膝斋图》有可能是作为奖赏,被清廷御赐给索氏家族的。再从时间上分析,李霨与索氏父子同殿称臣,共事康熙,李霨将画进贡给清廷,又由清廷御赐给索氏是可能的。另从“园索氏收藏书画”一印的记载考虑,李霨(坦园)因某种原因,直接转馈索氏,也是可能的。索额图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因贪默获罪致死,抄没家产归国库是必然的,《容膝斋图》从索氏族人手中回到宫中。《容膝斋图》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编成的《石渠宝笈》初编中就有详细记载,说明该画轴在此之前相当一段时间已在宫中了,在康熙当政时(公元1723年)就已在宫中的可能也是有的。

  乾隆朝时该图被保存在养心殿。经嘉庆(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御览”,加盖“嘉庆御览之宝”玺。宣统退位出宫前(公元1924年),清理登记时,又加盖了“宣统御览之宝”玺。

  清朝统治被推翻后,《容膝斋图》躲过了溥仪等制造的“国宝大劫难”。该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关作品 /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