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作网LOGO

书法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55405×310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101.37 MB( JPG / ZIP格式)

作品名称:草书十七帖

作品作者:王羲之

创作时间:东晋 / 宋拓本

全卷预览PREVIEW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01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02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03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04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05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06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07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08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09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10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11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12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13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14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15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16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_17

局部细节 / DETAILS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1)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1)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2)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2)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3)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3)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4)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4)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5)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5)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6)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6)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7)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7)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8)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8)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9)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9)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10)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10)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11)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11)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12)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局部 (12)

作品简介 / INTRODUCTION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独特。因为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书法结构

  点画照应

  以点为主的草字要注意点之间的照应关系。孙过庭说:“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这是说点比较多的字,不要将这些点写成一个样子。如“不”、“悲”二字,均较好地处理了点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点要与其他笔画形成一定的关系。如“分”、“奇”二字的点是字的眉目,起到了传神写照的作用;“分”字的点是保证字态平衡的砝码;“奇”字的上点如同字的大脑,其方向决定着字的姿态。有些草字中点与其他笔画互相照应,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来。如“意”字中点画间隔很疏朗,并不强调连带,却很自然;“想”字下面的两点与上面的笔画似断还连,很有意趣。

  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数”、“里”等字,都是紧凑中正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对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则必然显得呆板。“语”、“临”这些左右结构的字,整体特征都显得比较均衡。“语”字左边的字符写得很重,与右边的字符势均力敌;“I临”字左边拉宽,右边窄。一些上下结构的字横向线条不乏有倾斜之势,但要通过竖画来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过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势”字。

  偏正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即字的土部比较端正,下部则很灵活,每个字的整体效果看<赃重,却又不乏灵动之态,达到了正欹结合的境界。而“吾”、“画”、“远”等字则显得婀娜多姿、—波三折,这是依靠中间部位的挪动取得的艺术效果。如“吾”字中间部位偏向左边;“画”字正好相反;“远”字中间部位左右摆动,显得很生动。一些字则综合了上述方法,如“常”字上面稍正,下面则取斜势;“秦”字中间部位左右摆动;“度”字上面比较端正,下面左右开张。

  左右相谐

  如帖中“殊”字左右两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态,通过连笔,将两者连在—起;“杨”字左小右大,互相关照;“理”字左边上宽下窄,右边则相反。而“龙”、“雄”等字则是左长右短或左重右轻,形成以大领小的布局,这是它们的统—性。但每个字的处理方法又不尽相同,显示了王羲之处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观”等字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错落。“致”字右边的反文位置很低;“观”字将右边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几乎成了上下结构。

  缩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边的“口”部以及右边的上部都很开张,右边下部则写得很窄,而且笔画较细。“益”字也是上边开张,下面紧缩,显得很雄伟、挺拔。一些字通过某些局部的收缩,使字形显得很紧凑。如“时”字左边的“日”部显得很紧,“避”字中间部分笔画很轻,在视觉上造成了有缩有放的格局。“婚”、“安”等字通过某些笔画的夸张,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缩,给本来不太好处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这时要注意夸张笔画的位置,还要体会收缩部位的巧妙。

  虚实开阖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间没有连笔,单个看好象距离太大, 实际上放到整篇之中则非常和谐。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关系以及长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胜。如“取”字下面两部分安排得很开;“盐”字四个部件若即若离。形成包围形状的字要注意内外空间的处理。如“目”字中间部分很小,显得字内空间很大;“为”字下面的点紧靠边沿,让中间空白;“解”字右边的缠绕部分处理得靠下,而且线条很细。

  以侧取势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势,整个字形看上去很危险。帖中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之间也并不平衡。如“汉”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边倾斜,右边上宽下窄,很有动势;“讲”字的妙处在右边,依次向右倾斜,显得很生动。草字最忌讳呆板,如果写得四平八稳,就会给整篇的章法处理带来困难,所以一定程度的倾斜是必要的。

  映带有节

  《十七帖》中的连带笔画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有些字点画之间连带很多,牵连之间有提有按,有时似连还断,要注意其中连笔的粗细变化以及笔锋方向的转换。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连笔,形成了圆形的字态,这样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线条的起伏变化,书写时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则容易画圆圈。而“显”、“兴”等字中的映带更多,尤其是一些局部。其圆转之中包含着提按,字势显得遒劲流畅。

  章法析解

  《十七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义。按照唐太宗的说法,其章法就是“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通常草书的章法问题,是指作品的谋篇布局,是集点、线成字以及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最终结果。关于集点、线成字,我们在前面已经对一些典型的字形作了初步说明,这里重点讲述《十七帖》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问题。

  《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大草、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如最左面这幅图是《十七帖》中的第一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独立,属章草格局。不过王羲之对这种格局进行了改造,所以显得更为灵活。此帖第一行“十七”两字笔画非常厚重,给整个作品确立了基调。其他字或正或侧,如“郗”字作侧势,“司”字又变为端正,“马”字倾斜,“未”字又复归端正,最后的“去”字又变为斜势,所以,整行看上去虽然字字独立,却又笔势相承。其他两行除了具有这种立意外,还有字形宽窄上的变化。

  集字成行的另一个方法是上下字的牵连。如图,第一行还是字字独立,第二行中的“想复”二字笔画相连,这是强化字与字之间关系的一个方法,但在《十七帖》中还是不占主要成分,而且牵连之处一定要有道理。《十七帖》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有分寸,牵连的字在整个章法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无左缠右绕之病。有些字更注重意连,也就是笔势上的关联,如第三行开始的“颐养”二字,上字的收笔与下字的起笔形断意连,同样有牵连的效果。

  《十七帖》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让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左右之间的意态要互相照顾。由于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宽窄、正侧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谐。加上一些牵连的组合,使章法更显灵活。应该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汇帖,不是一时间所写,所以每个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原文释字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 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 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释文: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释文: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 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 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 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 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 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 离不可居叔当西耶 迟知问 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

  释文: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 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 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 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 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

  释文: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 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 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

  释文: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 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 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 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 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释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 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 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 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 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

  释文: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 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 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 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释文: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释文: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 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 祖日

  释文: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 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释文: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 □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 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释文:云谯周有孙□高尚不 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 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 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 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

  释文:者不欲因摹取当可 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 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 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

  释文:具(一一) 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 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 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 示为欲广异闻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

  释文: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 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 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 卿以当一笑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 致

  释文:青李 来禽 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 不生樱桃日给滕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

  释文: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 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 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 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 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 不游目

  释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 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 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 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 故远及

  释文:敕 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 充馆本 臣褚遂良校 无失 僧权

相关作品 /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