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作品简介
——米拉弗洛雷斯祭坛画( 或圣母三联画、圣母祭坛画或玛丽祭坛画) 是一幅约 1442-5 年的橡木板油画祭坛 画,由早期尼德兰画家罗吉尔·凡·德尔·维登创作,自1850年起藏于柏林画廊。
祭坛画探讨了圣母玛利亚与耶稣在生命不同阶段的关系。从左到右,画板展示了一幅圣家族肖像、一幅圣母怜子图(圣母怀抱耶稣尸体)和基督向圣母玛利亚显现——按时间顺序解读耶稣的诞生、死亡和复活,圣母玛利亚是两翼的焦点。
这幅画以其对色彩的运用而著称,主要使用白色、红色和蓝色,以及线条(尤其是中央面板上基督身体的线条),并且具有典型的范德魏登风格的情感冲击力。
作为当时三联画的典型代表,这幅祭坛画富有宗教象征意义;每一幅画都由一个圆拱构成,拱门下方和拱肩上装饰着哥特式的开放式窗饰。每幅画都排列着非常精细的模拟浮雕,带有复杂的图像。这幅祭坛画影响了当时的画家,尤其是在使用象征性装饰的门廊作为框架拱门中的假想浮雕方面。它启发了Petrus Christus、Dirk Bouts和Hans Memling的作品。
每幅画板都由拱门或门框包围,似乎位于教堂门廊内,内部空间给人一种舞台表演的感觉。每幅画板的正面都有台阶,根据艺术史学家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的说法,这意味着“观众可以接近神圣的舞台,并可以想象进入其中”。与当时的大多数三联画不同,这些画板最初是固定的,没有铰链,尽管后来被拆开并重新组装成可移动的。每幅画板都明显摆脱了描绘这些情节时通常使用的绘画传统。圣家庭画板没有展示通常在基督诞生或婴儿时期的画作中出现的其他人物。许多元素都是范·德·魏登自己发明的;例如,右侧画板上的蜿蜒小路并不指任何先前的描绘或圣经文本。它是一种时间装置,将复活的基督与出现在玛利亚面前的人物联系起来。
每幅画中圣母长袍的颜色各不相同,具有象征意义;白色、红色和蓝色代表着圣母的三种传统美德:纯洁、同情和坚韧。在家庭画中,圣母身穿纯白色,以强调其永恒的贞洁;在三联画中,圣母身穿红色(三联画中的主色调)以哀悼儿子;在儿子再次出现在圣母面前时,圣母身穿蓝色。
每个面板的框架拱门都带有图案,包含一系列小巧但细节丰富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突出或凸起的大理石雕像,这些雕像增强了基督生平特定情节的叙事性。这幅三联画经常与范·德·魏登的另一幅《施洗者约翰》祭坛画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使用想象中的石雕作为框架装置,并作为发展特定面板主题的一种手段。拱门漆成棕色,可能给人一种木材的感觉。它们是幻想的而不是现实的,作为一种装置,用来包含位于拱门中的小浮雕人物,这些浮雕反映并强调了它们出现的面板的叙事和主题。
左侧翼画描绘了身穿紫白色长袍的玛利亚,她望着婴儿基督,而基督也回望着她。他们旁边坐着一位身穿红衣、头戴长头饰的圣约瑟,拄着拐杖打瞌睡。玛利亚长袍的下摆用金色字体刻着《玛利亚颂》中的文字,出自《路加福音》1:46-48。;我的灵魂赞美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幅画是一幅耶稣降生图,直到艺术史学家埃尔温·帕诺夫斯基将其描述为圣家的简单表现。随附的浮雕展示了基督生平的瞬间;从他的婴儿时期到献耶稣于圣殿的关键事件。
在中间的板上,玛利亚身穿红袍,抱着基督毫无生气的长长的身体。圣彼得和福音书作者路加站在她两侧。两人都身着黑衣,分别代表着早期教会和福音书的基础。右侧板展示了基督复活后向其母亲显现的那一刻(在任何一本福音书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一场景在远处通过后面敞开的门口以较小的规模重复出现。尽管范德魏登本来是从左到右呈现这幅三联画的时间顺序,但背景中的复活位于前景中显现的右侧。这一顺序由画面的深度(因为前景中的场景在时间顺序上是较近的)和从坟墓通往内部的蜿蜒长路所暗示。
艺术家运用了许多绘画手法来暗示复活的基督的到来,包括蜿蜒的小路、向内打开的门,以及照射在室内瓷砖上的外部光线。拱门上的浮雕包括《耶稣受难记》前传《旧约》中的情节,包括押沙龙之死和以撒的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