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作网 > 书法高清图片下载

王羲之行草三贴尺牍摹本 频有哀祸帖 孔侍中帖 忧悬帖

王羲之 / 日本前田育德会

信札行草行书魏晋王羲之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5181×3037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11.74 MB

下载格式: .jpg

作品名称:九月十七日帖

作品作者:王羲之

创作时间:东晋

原作尺寸:24.8×41.8 CM

收藏位置:日本前田育德会

王羲之行草三贴尺牍摹本 频有哀祸帖 孔侍中帖 忧悬帖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王羲之行草三贴尺牍局部 (1)
王羲之行草三贴尺牍局部 (2)
王羲之行草三贴尺牍局部 (3)
王羲之行草三贴尺牍局部 (4)
——

作品简介

——

  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忧悬帖》三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馆藏:日本前田育德会。

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帖》纵24.8厘米,3行,20字。行草书。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作品行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行、点画时方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力。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赏析:

  《频有哀祸帖》中的“频”、“祸”、“悲切”、“增感”等字,可作为绞转笔法的范例。这些字迹边廓变化丰富、微妙,“后来人们想用‘中锋’来追蹑晋人笔法,却不知由于绞转的结果,锋端并不顺着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因此,这种笔法既不能称之为‘中锋’,也不能称之为‘侧锋’,如果强以名之,或许可称之为‘复合锋’”。

  《频有哀祸帖》以行书书写,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为了使运笔速度较快,会把互相分离的笔画连接起来,王羲之有时用明连,即用有形的游丝映带连接。《频有哀祸帖》中的“不能自、省慰”,《丧乱帖》后段中“深奈何奈何”加上牵丝,一气呵成,更加的顺畅;有时用暗连,也就是靠无形的笔势使笔画与笔画互相呼应,综观墨迹本行书尺牍发现,王羲之用暗连多于明连,明连只是偶发引带。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道:“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揭示了书艺创造“断与连”的美学观点。[10]动线变化特征:

  《频有哀祸帖》偏旁承接上字、部分代替全体,如第二行“能”字,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下两段行动线,但这两部分又用一条有力的线段连接在一起,使行动线产生强的节奏感。

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书,3行,25字。《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丰筋”于此帖尽显。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赏析:

  《孔侍中帖》行动线趋向平稳,与《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动线吻合,“孔侍”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平稳中有生动之致。[5]

  书法作品中,如能分黑布白运用得宜,则可明亮通气,无笔墨处亦成画境。王羲之尺牍作品,既没有大块密集的黑点画,也没有大块虚起的空白处,总是虚实相混,疏密匀停,静中有动,但动势不大;动中有静,但静而不僵,舒缓自若,清新隽逸,是一种最美的布白形式。而清笪重光《书筏》分空白为两类:“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

  匡廓之白如《平安帖》的“当、复、悉”字,《何如帖》的“赖”结体中的“口”,生成较大的空间,与其它繁重的笔画,相映成趣。《丧乱帖》中的“毒、甚、心、纸”字,匡廓之白,如近于圆规的使转,别成一境界。

  散乱之白如《二谢帖》的“再拜”、“所送议”字,《孔侍中帖》的“问”字,《丧乱帖》的“何言”字,散乱之白,无完整的匡廓,使黑白的布置,可以不齐而齐,如夜深初静,风烛摇曳未定,令人难以捉摸。

  《孔侍中帖》六行,主要为行书,其中有的字规矩若楷,有些字纵肆如草,间集一起,却和谐一体,绝无格生之感。“九月”起始,扩大,“十七日”收敛,但以浓重而与前两字映衬和谐。“报”字用笔虽然粗重,但左敛右放,于起笔落笔之间交待清楚,笔姿揖让向背,结体敦实而又趋势若动,工而灵活。第二行最后两字“至不”之间距离似乎稍大,但整幅看来却又泯然不显,恐系为与第一行末字“固”相衬,故“不”字中竖极重而下长。第三行之“领”字,第一撇放之甚长且远,其他皆依附其侧,而精神振奋,皆赖此一笔之力。第四行“不”字,中竖已然偏左之甚,为了救正,竟将末笔之点,偏向右边平放出去。“忘心”二字之神态笔致可称率意信手,但恰到妙处。两个“心”字虽有似处,而又来路去路大不相同。末两行最为精彩,“旨遣”两字相连,“遣”字之一捺仅蜷缩稍微一露,试着若放长笔必致与上部并列而板滞失神。“取”字“又”旁的写法特殊处理,能带动全字的精神。“息”字的心字距上一行“忘心”之“心”不远,易显雷同,但其姿神又以收敛含蓄为意趣。“羲之”两字起连,“羲”字大小省笔,与“之”衔接,似成一字,甚是巧妙。最后“报”字最后三笔连成一笔,细锋轨迹益增神采。

忧悬帖

  释文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赏析

  《忧悬帖》的行轴线趋向平稳,与王羲之《姨母帖》相似,但各段轴线吻合严密。“忧悬”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缜密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稳重中平添生动之致。王羲之早期作品中,单字轴线倾斜大都不超过6度,以接近垂线者为多。

  行轴线的呼应,是王羲之作品极重要的一个特点。《忧悬帖》一、二行之间,都表现出配合:后面一行轴线的波型与前一行轴线的波型相似,但细节又不相同,造成了章法构成上动人的效果。

  王羲之作品章法构成的丰富变化和巧妙配合,而成为生动而又高度统一的杰作。他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构成,这不是在形式层次着意使用各种技巧所能做到的。

  情感是影响随机显现最重要的变量。《频有哀祸帖》、《丧乱帖》与伤逝有关,因而作品中顿挫分明、摆动强烈的折线,与《孔侍中帖》(含《忧悬帖》)、《得示帖》轴线线型颇有距离。细心审读文辞,感情节奏与轴线线型,与整个轴线图,存在着一种默契。

  王羲之这些作品标志着轴线承接所达到的新的高度。邱振中评价“单字轴线连缀系统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终于使工整化与反工整的自由书写统一了起来。王羲之成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轴线承接的各种方式,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集中的表现。这不是一种简单的会合,而是沉入深心,再同心理内容融合在一起的自如运用。王羲之暗示着对线结构把握能力的理想状态。” 《忧悬帖》章法的动线特征:汉字每个单字,都可画出一条直线,它的位置是表示字倾侧的方向,同时把字分成感觉上份量相等的两个部分。画出的直线称为单字的动线,以确定作品的位置和方向。《忧悬帖》一开始的“忧悬”两字错位较大,但不影响行气,反而是在连续中,带了些许的波动,加强作品的灵动感。动线在书法作品中连续不断出现直到终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乐属性——旋律。书法的时间性和流动感,是一种无声而有形的旋律。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古作首页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古作网 www.GuZuo.cn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