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王羲之 /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图预览 PREVIEW
拖尾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1)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2)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3)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4)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5)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6)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高清局部 (1)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高清局部 (2)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高清局部 (3)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高清局部 (4)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高清局部 (5)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高清局部 (6)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高清局部 (7)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高清局部 (8)

文件下载

高清原图下载

原图尺寸:21475×3471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45.80 MB

下载格式: JPG

——

作品简介

——

作品名称:王羲之游目帖(蜀都帖)

作品别名:蜀都帖

作品作者:王羲之

创作时间:东晋

原作材质: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草书,11行,102字。信中王羲之表达了他对蜀地山山水水诸多奇景的向往之情。他期盼一登汶岭、峨嵋而畅游意足,并希望这个日子早日到来。《游目帖》“行、草书间杂,笔画遒劲爽利”。

  《游目帖》收录于《十七帖》、《淳化阁帖》。收藏于日本广岛安达万藏的《游目帖》摹本墨迹于1945年毁于战火,2007年7月10日由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合作复原。

  《游目帖》真迹早佚。《游目帖》摹本明初为郑济所得,邀方孝孺为其作跋。1402年靖难之役后,方孝孺被诛十族,郑家为避祸,删去方跋。后郑济之侄郑柏找到原文重跋于后。明末归徐守和所有,并重新装裱。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入清内府后,收入石渠宝笈,刻入《三希堂法帖》。《游目帖》赐于恭亲王,又再传给恭亲王次子载滢。后流入日本为广岛的安达万藏收藏。1913年,《游目帖》在京都举行的“兰亭会”上展出。1933年,汉学家内藤虎为安达氏书跋。1934年印行“珂罗版”的复制品。

  作者:王羲之

  书体:草书

  时代:东晋

  材质:纸本墨迹

  字数:11行,102字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释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白话译文

  您信中所说的巴蜀山川的种种奇胜之处,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都没有记叙。您那儿山川奇异,更使人感到游览观瞻才能意足。可以成行,当请您迎接,如果迟误这一机会,真当以日为岁了。您镇守巴蜀,朝廷不会有调动之理。真想趁您还在巴蜀任上是与您一起登汶岭峨眉山而还,那才是不朽的盛事。

  注解

  《蜀都帖》文中“迟此期”的“迟”为“待”之意。与《龙保帖》“甚迟见卿舅”、《瞻近帖》“此喜迟不可言”句同意。王羲之对巴蜀之地一直很向往,曾于公元345年(永和初年)报扬州刺史殷浩书,说:“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七十帖》中也有“要欲一游目汶领”、“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之句,与“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同意。

题跋

  王羲之《游目帖》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明代方孝孺题跋评价:“《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明代徐守和跋:“赞曰:书法至晋,体备前规。专美大成,绝伦于羲。畴能方驾,过钟迈芝。焕若神明,誉重当时。墨为世宝,异代同师。梁唐争购,博访无遗。兵火屡变,造物转移。民间剩迹,尽入宋帷。阁帖胪列,真伪纷披。元章刊误,始证临池。抚兹游目,别有神奇。非廓非填,枯毫脱皮。冷金古纸,松烟凤脂。行草兼挚,八法并施。龙跳虎卧,智果不欺。详考印识,薛氏长宜。绍朋道祖,首尾参差。贞观淳化,古玺在兹。一符半印,世远难窥。绍兴小玺,俨然四垂。宋末元初,流传阿谁?浦江郑氏,世守于斯。嗟予衰朽,何幸得窥?百计巧访,一朝获之。维彼定武,石上画锥。子固霅水,性命是期。况乎真迹,出以天倪。翩翩神采,古香凝眉。精妙既合,心手俱夷。天下至宝,清闭首推。宝晋墨王,品定永持。神倾裹鲊,气压送梨。匣袭逗灵,光怪陆离。卿云景曜,到处是随。”

赏析

  行气轴线

  《游目帖》相比刻本(以上野本为例),字和行轴线都将刻本的动线走势变为稳正和直线化,以第八行“动理耳要欲”五字比较,刻本“理”字右偏旁“里”已向左下倾侧,“耳”字末笔承接其势继续左下出锋,因此“要”字也偏左,“欲”则字势右倾,由此行轴线趋向曲线化,而摹本《游目帖》自“理”字开始,近乎垂直书写。王羲之“转左侧右”的书写节奏丰富性减少,正如王羲之《书论》(传)中所说“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7]

  字势开合

  墨迹本字体的开合疏密关系已不如刻本关系大。以第二行“左太冲”三字为例,《蜀都帖》刻本有开有合,“左”字一笔书,第一笔勒笔(横笔)末端上扬,具有隶意,末笔顿向右下方,左下方、右上方布白大开;“太”字下部开,末笔写为长直点,掠笔亦近乎直线,劲峻峭拔,更增加了字势的疏朗关系,“冲”字左开内合,左部首作直线书写,右部首则圆线书写,刚柔兼备。但在墨迹本里“左太冲”三字稳正,“左”字已接近行书写法,开合关系也已改变,每一个字每一笔都圆势书写,笔意变得包裹内敛,已无刻帖主笔之间近乎三角形的凌厉之势,弱化了刻帖的擒纵、张弛的书写节奏。

  妍美矫捷

  《游目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

相关作品

——

古作首页书法字帖书法字典高清国画高清油画水彩画素描画

©古作网 www.GuZuo.cn信息产业部备案号:黔ICP备06002058号-24